Announcement :

E-services such as appointments, payments will not be available from 10pm 6 Sep (Sat) to 10am 7 Sep (Sun) due to maintenance on HealthHub.

护士长例行自检揭患乳癌 亲身经历吁及早守护健康
07 Oct 2025 | Lianhe Zaobao

乳癌是本地女性最常见的癌症,也是导致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据新加坡癌症登记处,第一期确诊乳癌的病例从2012年由33%升至目前的57%。然而,2023年全国人口健康调查指出,50至69岁女性中,过去两年接受乳房X光检查的仅34.7%,较前一年下滑约3%。

为配合10月的乳癌意识月,乳癌康复者郑爱莲以亲身经历提醒读者,定期做乳房X光筛查可及早发现癌症,进而改善治疗效果与存活率,帮助女性维持更好的生活质量。

郑爱莲(50岁,新加坡中央医院普通外科护士长)在2023年进行例行自我检查时,发现右侧乳房有肿块。她起初以为只是往年的良性结节再次出现,不料活检结果却显示,体内的五颗淋巴结检测出癌细胞,导致她的病情从早期升级为第三期乳癌。

在确诊那天,她在同事面前泪流满面,脑中不断浮现“为什么是我?”的疑问。她也开始担忧家人和治疗后的生活。

2025年乳癌意识月组委会联合主席沈怡融助理教授说,乳癌真正的病理分期必须等待手术切片进行显微检查。有时术前影像看不到的微小淋巴转移,可能会在病理报告中出现,影响后续治疗。沈怡融也是新加坡中央医院与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外科与肿瘤外科系乳房外科主任及高级顾问医生。

积极应对化疗挑战

面对保乳或全切的抉择,郑爱莲经过慎重考虑,将身体外观与恢复时间列为优先考量,最终选择进行乳房局部切除,并接受术后16次化疗与15次放射治疗。

化疗带来的疲乏、食欲不振与脱发等副作用,一度让郑爱莲想要放弃。然而,丈夫、女儿和同事的支持,以及她内心的信念,最终让她坚持下来。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她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充分休息;轻度伸展与散步;少量多餐;确保水分摄取充足;适度进行呼吸与放松练习。她也与朋友一同练普拉提,以维持良好体能。同事也帮助她挑选合适的假发,从而减轻她在接受化疗时,对掉头发产生的外观焦虑。

一些日常小事也成了郑爱莲的精神支柱,像是摆弄平日珍藏的小摆件,学习园艺,在黄昏时分骑脚踏车,以及看剧等爱好。治疗结束后,她与友人出游庆祝。在护士节那天重返病房工作时,同事体谅她刚完成治疗,只把文书工作和较轻的体力活分给她,让她得以逐步适应并顺利回归工作岗位。

家族史患者宜做基因检测

郑爱莲曾接受基因检测,但结果并未得出明确结论,医生认为无须进行进一步的基因筛查。沈怡融医生解释,如果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所发现的变异与致癌风险之间尚无明确的定论,通常不会改变患者原有的随访策略,遗传顾问会解释结果并提出后续建议。对于有明显家族史或年纪较轻的癌症患者,通常会建议做基因抽血检测。如果发现致病性基因突变,遗传顾问会建议家属进行检测,并安排更密集的筛查或风险降低措施。

出于对女儿未来健康的忧虑,郑爱莲劝导她们从年轻开始,每月进行乳房自我检查。她也提醒身边年满40岁的亲友,按时接受乳房X光筛查。

应对治疗副作用

沈怡融医生指出,部分癌症治疗会诱导早发性更年期或类似症状。她解释,这主要是因为化疗以及用于阻断雌激素受体的辅助内分泌治疗所致。她建议患者,先调整生活方式来应对,如避免摄入酒精、咖啡因与辛辣食物,以及穿着宽松衣物等。如果症状严重或影响生活品质,应与医生讨论进一步的处理方案。

沈医生也说,乳癌患者一般在首五年需多科复诊,之后多数患者改为每年进行一次影像与身体检查。高风险或基因突变携带者复诊频率会更密集,一旦出现新肿块或异常分泌,应尽早复诊。

鼓励女性健康放首位

此外,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与中央医院专为年轻患者设立“年轻女性乳癌”(Young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简称YoWo)计划,为她们配对乳房护理护士、社工、生育保护专家和基因遗传咨询师。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也设有乳癌支援小组,让患者诉说个人经历并相互鼓励。

郑爱莲鼓励女性把健康放在首位,并特别提醒避开生理期前一周做乳房X光检查。她与沈怡融医生借乳癌意识月主题,呼吁公众:“立即行动,活出更坚强的自己(Act Now, Liv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