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癌症病患由于缺乏所需的治疗和社会资源,在承受抗癌压力的同时还更可能患上心理疾病。本地医护和科研人员双管齐下,为罕见癌症病患提供社会援助,并开发新的治疗方案包括利用人工智能,来改善疗效。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和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展开研究项目,分析了5万7470名罹患罕见癌症者的心理状态,发现当中患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比率分别是17%和20%,比普通癌症病患高出近三倍。此外,多达18%的罕见癌症患者,也因病情而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相比于较常见的乳癌、前列腺癌、肺癌和大肠癌等,肉瘤(sarcoma)、肾脏癌等癌症比较少见,但种类可能超过200种;各种罕见癌症每年每10万人中虽可能只有少于六人确诊,但总数却占整体癌症病例的25%。也就是说,每四名癌症患者中,就有一人患某种罕见癌症。
生日发现肿瘤后遭开除 多方援助帮病患度难关
现年51岁的技工苏金海是罕见癌症的患者。他两年前左大腿开始疼痛,全科医生为他开了止痛药和肌肉松弛剂,但病情一直没有好转。几个月后,他在生日当天发现大腿有肿块,求医后确诊患上第四期软组织肉瘤。他已接受两次手术和多轮化疗,期间被公司辞退,须搬出工人宿舍,一时间失去了生计和住处。
单身的苏金海不愿投靠兄弟姐妹,于是通过癌症中心医疗社工的帮助,及时搬入租赁组屋。他后来接受培训成为一名保安员,工余也开始画画以排解心中郁闷。尽管病情恶化,他仍坚持接受实验性的免疫疗法(immunotherapy),社工也给予他心理辅导,协助他积极面对。
苏金海的主治医生,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肿瘤内科顾问杨时文助理教授说,罕见癌症的患者不但受病情和化疗的影响,收入和社会地位等因素更会加剧他们的生活压力。“因此我们和医疗社工合作,更积极地尽早和病患接触,了解他们的情况并提供帮助,减少他们患上心理疾病的风险。”
也是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的杨时文指出,一些罕见癌症的病发率很低,因此公众甚至医护人员对它们的了解有限,进而影响诊断和治疗。“目前来说,化疗等初步治疗只对10%到15%的罕见癌症病例奏效,我们须做更多尝试,为病患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杨时文和团队正在进行“老药新用”的临床测试,用病患本身的癌细胞来测试可能对癌症也有疗效的非癌症药物,以控制或改善病情。
利用人工智能研发开药系统 根据病患反应做出实时调整
本地另有团队利用人工智能,研发出一款为某些罕见病症的病患开药的系统CURATE.AI。
同一般需要大数据进行运算的人工智能模型相比,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发的CURATE.AI能够深度分析个别病患的病情,并根据病患对治疗的反应做出实时调整。这对治疗病例稀少的罕见癌症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创新。
研究团队联合国大癌症中心,在2021年为一名患有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öm macroglobulinemia)的80岁病患进行临床测试。这种癌症非常罕见,每年每100万人中只有三例。
团队发现,CURATE.AI建议的用药量虽比普通剂量少,但病患的红血球指数却改善了,且副作用更轻微,病患期间无需输血或住院。因用药减少,病人两年还省下约1万5000元的药费。
领导这个项目的国大杨潞龄医学院数码医疗研究所主任何鼎教授说:“每个病患的病情都不一样,即使同一个病患的病情也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因此治疗须根据病患的病情做调整。”
何鼎也是国大设计与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和国大N.1个性化医疗研究所所长,专研科技在医疗领域的运用。CURATE.AI团队正在招募病患参与更多临床测试。
医学界这种种努力,都是要让罕见癌症的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和更大的支持,让他们更好地生活。杨时文透露,她的病患中有人治疗两个月后就不用坐轮椅了,也有年轻妈妈治疗后比预期多活了宝贵的五年,得以陪伴女儿。“是病人激励我们不断努力,要让他们获得更好的护理。”
Tags:
;
;
;
;
News Article;
;
National Cancer Centre Singapore;
;
Lianhe Zaobao;
;
;
;
;
Patient Care